作者简介
同济大学 16级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易子诺
1
李斯特和帕格尼尼
他们两个凭借一己之力,分别将钢琴和小提琴的表现力充分挖掘,将技巧拔破天际,从此小提琴和钢琴进入了“没有天赋演奏不好”的时代。
弗朗茨•李斯特,匈牙利人,很小就展现出了超高的天赋。车尔尼在听过他的演奏之后,觉得他的弹奏颇为完美且有点“不走寻常路”,在这个孩子身上他看到了无限可能,遂将其招为学徒。果然,成熟之后的李斯特在“虐待钢琴”的路上越走越远,力求“将整个管弦乐团搬到钢琴上去”,开发出的技巧愈发深艰,像双手八度或交替或同时,或同向或反向地快速进行就是他的代表作,人畏称为“李斯特八度”。一般来说,李斯特就是炫技的代表,虽不能说后无来者,但绝对是前无古人。遑论弹奏其曲,光是识其谱便是一件令无数学童汗泪俱下的事。
尼科特•帕格尼尼,意大利人。小提琴技艺出神入化,当时的人们怀疑他“和魔鬼做了交易,出售自己的灵魂以换取令人难以置信的演奏实力”。相传他曾在监狱里蹲过一段时间,无以慰藉,只有一把只剩G弦的小提琴相伴,于是他便练出了独弦演奏的绝技。曾有贵妇要他只能用两根弦即兴演奏,他便以G弦代表自己,E弦代表贵妇,一唱一和,走出了一曲《爱的情景》,又炫了技,又拍了马屁,还玩的一手好暧昧,令人瞠目结舌。此外,他也在小提琴上开创了一些让后人无语凝噎的技艺,比如左手拨弦,使用左手一部分手指在按品的同时另一些手指快速拨动,听上去就很抽搐。
两个人都长得好看极了,两个人都有说不清道不明的风流韵事,两个人都是当时的超级巨星,演奏现场的疯狂和现代巨星演出不让丝毫。欧洲的名流,尤其是贵妇们,追捧这两个巨星宛如当今脑残粉,在现场全然忘记了身份,变身迷妹,尖叫,晕倒,向舞台上丢东西,现在人们怎么干她们也就怎么干。比如在李斯特演出时,有的人居然因为“在看到李斯特脱去了天鹅绒手套”之后,激动得晕了过去。
作为同时代的人,自然也会有些关联。比如大家都知道李斯特的著名曲目《钟》,就是李斯特在看完帕格尼尼演奏小提琴曲《钟》后,有感写就的钢琴曲。
写到这里,突发奇想,历史上的这两个人,结合他们的傲气与自负,会不会都想要在各自乐器的表现上胜出一筹,于是互相刺激,将这俩乐器的表现力激发了出来。
那他俩,估计算是相爱相杀相辅相成了吧?
2
肖邦 练习曲
世上本无练习曲一说,直到贝多芬的出现,他一再地挑战人类脆弱的手脑连接,甚至以故意刁难为目的——他自己也承认——写曲子,为了让维也纳的钢琴家们出丑,大概是一种很不光彩的暗算了。至此,专门为了练习技术而创作的曲子算是正式出现了。同时期的克莱门蒂有一本《名手之道》,算是元老级的练习曲了。如今凡是学琴的孩子都逃不过车尔尼的练习曲集的摧残,从Op.599一路到Op.740,度过了无数个不堪回首的日日夜夜。
练习曲,不用多想便知,既然是为了练习,也就不在乎好不好听了,二度七度,增四减五,古典作曲家们对于不和谐的敬畏在这里没有丝毫体现,只要能练到技巧就够了。所以孩子弹练习曲是一件痛苦的事情,难弹又难听,生理和精神上的双重摧残。
所以肖邦依然牛逼,在于练习曲也可以写出花来。就从两本曲集Op.10和Op.25来说,涉及的技巧十分广泛,三度、六度、八度,练左手的、练右手的,练技巧的、练韵律的,波音、琶音……
其技巧之高,往往划在比赛的指定范围内;其音韵之美,可以用来当作音乐会表演曲目,甚至开创了音乐会练习曲这一体裁。
其中比较著名的有:
Op.10:
No.3“离别”
No.4“激流”(四月谎中出现过)
No.5“黑键”(大佬尤爱)
No.11“竖琴”(别名“虎口撕裂曲”)
No.12“革命”(四月谎打卡,当然还要多谢马克西姆的传播)
Op.25:
No.5(四月谎打卡,有马公生凭一己之力捧红多部古典钢琴曲)
No.11“冬风”(依然四月谎中出现过,可以算是所有练习曲中难度数一数二的)
No.12“大海”(音响效果丰富)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肖邦匠心潜藏,两本曲集共二十四首顺下来,最后一首的最后一个小节前,可以无缝接回第一首的开头,形成循环。
3
李斯特 匈牙利狂想曲
匈牙利狂想曲共19首,都是从民间的舞曲或歌曲采风而来,大体上都分为缓慢的“拉赞”和欢快的“弗里斯卡”部分。
19首算是李斯特的钢琴实验品,试图将整个乐团的效果通过钢琴的不同音色和宽广的音域表现出来,所以演奏者常常要掌控不止一个声部,这对于手小的人无疑是致命的打击。
最有名的是匈牙利狂想曲第二首,多谢了《猫和老鼠》的传播(可百度“奥斯卡最佳动画奖之《猫鼠协奏曲》”)。这首曲子也是郎朗特别喜欢弹的一首,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可以恣意炫技的缘故。
另外比较有名的便是第六首,以其最后欢快迷人的八度变奏而走红,当然弹起来是很抽搐的。
4
肖邦 前奏曲
作品Op.28中比较著名的有No.8, No.15, No.16以及最后一首No.24。前两首都有被称作“雨滴”前奏曲,以贯穿全曲的同音反复,有如屋檐雨落而著称。No.16为“火热的急板”,钢琴家通常诠释为70秒左右,阿格里奇最甚,只用58秒。密集的16分音符有如流水般狂泻,配上左手的节奏,听得甚是畅气。最后一首气势宏大,悲剧色彩浓厚,最后三声有如洪钟,颇有“革命”练习曲(肖邦 Op.10 No.12)的影子。
5
贝多芬 钢琴奏鸣曲
可能贝多芬受困于耳聋,后来越来越听不到,于是越发放飞自我,源自心声,泄于指尖,不经意间便将音乐从古典主义拉入了浪漫主义。
他的钢琴奏鸣曲和声并不复杂,尤为不同寻常的却是那的强度差,极强后突弱或是极弱时突强,不知是源于海顿“惊愕交响曲”的灵感还是亦为聋疾所赐,据说以前贝多芬在演奏自己曲子的时候现场就把砸坏了。
说到代表作就是家喻户晓的第14钢琴奏鸣曲“月光”(Op.27,No.2),曾经的小学课本里也有一篇关于“贝多芬与盲人兄妹”之“月光奏鸣曲的创作历程”,which 很可惜是假的。事实上全曲除了短暂的第二乐章,全曲听下来完全不能让人联想到柔美的月光,第三乐章尤甚,叫暴风雨都不为过,这个标题可以算错的蛮离谱的。顺便说一句,这个标题是后人加上去的。
6
德彪西 Clair de la Lune
“诶同学,睡觉去了啊。”不远处传来保安(?)的声音。“睡不着啊。”
“你是哪个楼的?”“西南一。”可能看我浪得不远,保安就没管我了……
西南一楼外凉风习习,没有蚊虫困扰。真想就这么在秋千上睡过去。
夜色浓厚,就像《月光》丰富多变至于诡谲的和声;清脆的几粒高音,玲珑剔透,算不算以动衬静呢?
有趣的是,被认为是印象派代表人物的德彪西,一生都在否认自己从事的是印象派的创作,为何呢?
南京大学林泉钢琴社现已全面开放来稿通道
来稿要求详见 开放投稿|林泉钢琴社静候来音
音乐家或许只是少数人的职业身份
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生活的谱曲者和演奏家
期待您的来稿
编辑|娄 莹
责编|戚海东
南京大学林泉钢琴社
LYRE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