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对芬兰设计的印象,或许是从芬兰时尚品牌Marimekko开始的。
四年前,上海当代艺术馆(MOCA)的一场展览“设计炫彩生活—芬兰当代设计与Marimekko时尚展”,为人们提供了了解芬兰设计的全新视角。当时负责布展的芬兰设计师玛利亚·海依嘉拉(Maria Härkäpää)在Marimekko担任设计师,并忙于筹划她的新书《芬兰国宝设计全集》的编撰。
四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次见到她时,她已从芬兰搬到了中国,她参与编撰的图书刚刚获得了2016年最佳书籍大奖。海依嘉拉本人也开始了事业的新篇章:如今,她在东华大学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担任教授,并专注于独立设计,她新的印花作品正与年轻的原创设计品牌“哇物”合作,变成器皿和纺织品,走进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
Maria酷爱印花和色彩,她对色彩和印花的敏感是从儿时开始的。她的外婆收藏了各种来自于五六十年代的Marimekko古董印花布料,海依嘉拉最喜爱做的事,就是摆弄这些布料。外婆也非常鼓励她的好奇心,祖孙二人常常一起用这些布料给玩具布偶做衣服。
Maria作品
大学时,海依嘉拉主修了艺术史和设计双专业,之后自然地走上了一条设计的道路。从纺织品到墙纸在到书的封面设计,她的作品被许多品牌和机构采纳,远销欧洲、美国和亚洲。而对海依嘉拉影响最大的,还是芬兰的传统品牌Marimekko。在Marimekko,海依嘉拉除了日常的设计工作,还负责品牌历史设计资料的管理。她对Marimekko从50年代到今天的作品聊熟于心。
2012年,Maria出版的图书《芬兰国宝设计全集》,收纳了Marimekko数千件作品和背后的设计故事,对历史资料的梳理,让设计师耳濡目染,尤其是品牌所崇尚的自由、随性和愉悦的设计气韵,以及无与伦比的原创精神。
Marimekko的印花,让芬兰与北欧其他三个设计大国的风格区别开来。作为起步较晚的设计重镇,芬兰受到传统设计的影响相对较小,而与现代主义则有着更深的联系。除北欧设计特有的“简约”和“功能性”之外,芬兰的设计中还多了一些“情绪”和“不完美”。
Maria作品
Maria认为,在一个科技如此发达的年代,印花设计师只要打开电脑、制图、用喷墨打印机打印出来,一份“完美”的设计只需要几分钟。然而真正让消费者感受到共鸣的,永远是那些“有缺陷”的设计。多年来,Maria还保持着用一只黑笔在纸上画图的习惯。
Maria为“哇物”设计的一系列印花,便是采用了她最习惯的创作方式。她的系列包括碗碟、围裙、手套、茶杯和床上用品,灵动的几何图案和她最喜爱的色彩穿插与整个系列,简约但充满故事性。
最波罗地餐具套装
最波罗地床上四件套
她的灵感大多来自于自然,“我在赫尔辛基的家靠海,散步五分钟就可以到达”,因此她创作的起点可以是街边的一棵树,也可以是赫尔辛基大海中的浪花,或者芬兰的极光。“对我来说,把这些看到的景象用素描记录下来,就像天堂一样愉悦。”
Maria作品
她的创作过程,远不及她的作品这样简约。她往往是从具象素描开始一点点手绘出来,素描完成后,她会挑出重要的形状和线条,经过反复的简化再简化,直到最后彻底演变成了几何的形态。不同于电脑制图,这个过程可以是几天,也可以是几周。然而,设计师却不愿将她“创作灵感”传达给使用最终作品的人。
Maria作品
创作的价值,并不在于读懂她的作品中背后的涵义,而是设计师可以通过色彩和图形给人们带来的快乐。
“没有了这些,这个世界也就失去了色彩。”Maria说。
此次和“哇物”的合作,是Maria迁居到中国之后的首个项目。“哇物的投资公司尖叫设计平台拥有一系列非常简约又很有趣味的设计,我可以看到自己的设计和它们摆放在一起很和谐。之所以选择这个品牌,也是因为我认同它们对北欧设计的理解。”
北欧设计是简约的、功能性强的设计,但更是有“人性”的“不完美”的设计,这便要求设计师吸收不同的文化,浸入不同的环境。如今居住在上海,Maria对全新的文化感到非常兴奋,中国给了她持续的新鲜感,她用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观察周围的一切,像海绵一般吸收。
“我需要不断调整自己。这样的过程,让我重新了解自己,也为我提供了创作和反省自己作品的全新视角。”
“哇物”最波罗地系列
已入驻尖叫设计网
购买请识别下方二维码
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END-
广告时间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购买最波罗地系列